BG大游祁国平:一线工人圆了记者梦
发布时间:2023-07-01 人浏览
196体育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,最早看到《宁夏日报》是在西海固大山沟里窑洞里的墙壁上。真正读到《宁夏日报》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我在固原二中上学时,学校门口阅报栏里每天张贴《中国青年报》《宁夏日报》《宁夏青年报》等,从此,如饥如渴地读报是我每天的必修课。放学后,我总要站在校园门口看上一会儿报纸,了解外面的世界,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。
1991年9月,我技校毕业被分配在西北轴承厂机修分厂实习,阅报栏有《工人日报》《宁夏日报》等,我总是利用工余时间进行阅读,而后尝试着向厂广播站、报社(厂报)投“豆腐块”的小稿件,受到技校老师和车间领导、师傅、同学们的赞扬。两年的实习结束后,我就留在了在生产一线当了一名车工,工作之余,总是写一写小稿件投到厂广播站,每当广播员播出这是由通讯员祁国平报道时,心里美滋滋的。
新闻理论知识浅薄、写稿缺乏技巧等等,一直困扰着我。我就利用工余时间去厂宣传部索要一些过期的《宁夏日报》拿回家看。那时候最爱看的是两个栏目:一个是“新闻工作”栏目,既有理论文章,又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,还有厂矿企业新闻负责人的新闻实践文章,既贴近群众,又贴近通讯员,对我提高新闻写作帮助很大BG大游,受益匪浅;另一个就是“六盘山”副刊,常常读到精美的散文,令我赏心悦目,陶醉于优美的情景当中。后来,“六盘山”副刊增加了古体诗,我特别喜欢古体诗,就拜访了《宁夏日报》高级编辑、已故著名诗人秦克温老师。秦克温老师还经常给我回(来)信,给了我许多古体诗创作上的指导和人生教诲,并推荐我加入到宁夏诗词学会。
《宁夏日报》一直伴我成长,单位订阅了报纸,我几乎每天都要看,了解国际国内大事,了解宁夏及我的家乡的变化和风土人情。后来,因为单位压缩经费,没有订《宁夏日报》,我就从自己微薄的收入和积攒的稿费中,连续订阅《宁夏日报》5年。这5年里,既是我自学大专和本科的5年,也是我专心钻研新闻写作的5年。
2010年,我经过培训考试,专职担任《中国工业报》宁夏记者站负责人、记者,在宁夏这块沃土上采访、发表了许多宁夏工业新闻作品。我的新闻作品4次获得“宁夏新闻奖”三等奖,多次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、银川市委宣传部的表彰奖励。后来BG大游,因为老领导的盛情邀请,我又回到了曾经耕耘和奋斗过的西轴从事宣传工作,先后担任厂报副总编辑、总编辑及分管宣传文化工作的中层干部。正是《宁夏日报》的陪伴,才得以让我从一名生产一线的工人,一步一步成长起来。
除了订阅,我还喜欢收藏《宁夏日报》,剪辑喜欢的文章。收藏最早的一份报纸是1989年的《宁夏日报》。收集内容比较多,题材广泛,分类收集BG大游。有中央和宁夏历届党代会的内容,有政府工作报告BG大游,有“六盘山”副刊的内容,有每年记者节宁夏新闻工作者的感受、感悟以及理论文章,有党的理论与实践文章,有宁夏成立四十年、五十年、六十年的文章,有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年、七十年的文章,有宁夏日报创刊五十年BG大游、六十年的专版,有王有德、白春兰、海正生、王振举等各界先进人物的事迹,等等。
通过读《宁夏日报》,我了解了宁夏日报从筹建到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,伴随着改革开放,《宁夏日报》每天都在成长,每天都在进步,为广大读者提供着精神食粮。通过读《宁夏日报》,我了解了一些创刊人顾页等感人事迹,认识了部分老报人王庆同、刘勋华、钱梦年、李萌、时茂青、李笑、秦克温、黄如珍、武立真、陈凤兰、赵英等,他(她)们或对我指导和教诲,或赠书鼓励我,或题词与我,或书法作品送我,或聆听过新闻讲座。
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就是我与《宁夏日报》鲁延宏去红寺堡采访马慧娟。马慧娟是一个搬迁移民,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,2014年下半年我与马慧娟在QQ认识,并把她的作品推荐在《黄河文学》上发表。同年12月,马慧娟来银川看我,正好在中山北街,我就邀请鲁延宏老师过来聚聚。鲁延宏老师听了马慧娟艰难创作的过程,认为有新闻点,决定择机采访。2015年1月,我和鲁延宏老师去红寺堡采访马慧娟。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: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